人文素养教育语句(儒风教育新课标2015)
人文素养教育语句(儒风教育新课标2015)
文本目录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罗杰斯人文三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
他所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其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如果不是受到环境的阻碍,抑制了个人的成长,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橡子那样,都渴望成长和有所成就。罗杰斯认为促进成长的环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真诚、接纳和同理心。”
罗杰斯所说的真诚,就是抛却人们惯于用来伪装自己的面具,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诚恳地自我袒露,拥有一颗透明的心。
罗杰斯所说的接纳,就是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这是一种仁爱的态度,一种即使知道我们的不足但仍然珍爱我们的态度,这是一种当我们卸下伪装,真实表露出内心最糟糕的感受后,发现我们依然被接纳的释然和宽慰。我们希望在美满幸福的婚姻中、和睦的家庭生活中以及亲密的友情中都能体会到这种令人满意的感觉,而无需任何解释。在这样良好的关系中,我们自由自主,不用担心我们会失去他人对我们的尊重。”
罗杰斯所说的同理心,就是分享、反映我们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我们真正想要说明的意思。“我们几乎很少真正能抱以理解和同情的心去听别人诉说”,罗杰斯说,“而这种独特的倾听,是我所知道的能使他人改变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被抱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他们内心的感受”。
在罗杰斯看来,真诚、接纳和同理心,才能真正使人成长。他相信治疗者(心理医师)最重要贡献在于“接受和理解来访者(病人)”。但这三原则并不仅仅限于医患关系,实际上也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因此,“如果你想更积极地倾听自己亲友的情感,下面三个提示或许对你有帮助。(记住,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解义。用你自己的话来总结讲话者的意思,从而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投射情感。如‘它听起来令人沮丧’,这样可以准确地映**你对于讲话者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强度有什么样的感觉。”
事实证明,“那些感到被爱和被支持的人会对与他们不同的人更加开放和宽容。”反之,那些感觉不被关爱、不被支持的人,则会对与他们不同的人排斥和挑剔,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
有心理学家说过,儿童的心理就像未干的水泥,落上什么就会形成永恒的印记。父母如果能以罗杰斯三原则来调适自己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未来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并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实施者与主导者,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达成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等,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内涵、特征、发展策略等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特征
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的语文知识、综合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总称。语文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评价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以智慧与能力,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特征,通过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是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开始,力促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
2.1 小学语文教师的道德品质素养
优秀的道德品质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能够给小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人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鉴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自强不息的拼搏与学习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从国家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角度出发,来培养社会与家庭的人才。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开展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2.3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专业素养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素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差异的不同学生,小学生在智力、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教师以有效的教育心理学方法,来引导小学生的快速成长与进步。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容的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更为巧妙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4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
3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特征
3.1 人文素养的道德性
人文素养的道德性是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特征之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修身立德,来积极、主动的培养小学生的进取心、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的优化来发展学生的求真向善的人格。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人格境界不断的升华,为语文塑造小学生的心灵,提供榜样的力量。
3.2人文素养的民主性
3.3 人文素养的自主性
4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4.1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4.2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学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工作。例如:文学知识理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解百纳素养之一,缺乏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是苍白的,甚至让教学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风格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不断学习前沿文学知识与作品的基础上,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与文本的使用,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4.3 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创作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作文是一种创作性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在与学生一起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人群,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起到很好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因为一个懂得鉴赏的老师,才是一个具备良好指导能力的老师。实践证明,语文教师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对作文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文学阅读、同行交流等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4.4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提升文本挖掘与教材重塑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意志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通过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来向小学生传授那个年代艰苦朴素、诚实勇敢的德育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提升自身品德素质与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将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转化成为学生“心灵发展的鸡汤”。因此,关心国家、社会的时事政治,敢于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做正确的解释,将各种正能量进行整合,传授给小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为小学语文的人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5 小学语文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综合知识素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需要教师以更为丰富的手段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与形象化。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将动感直观的画面呈现给学生,感知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更直观体会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学生此时已经有了建立在情境基础上的直观感受作为铺垫,老师再追问:同学们,面对即将消失的瀑布,我们或有遗憾,或有沉痛,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学生结合感受自然就能和文本、画面、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自然也更加深刻。再让学生写一写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倡议书,心中有所想,笔下自然也就有所得。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还巩固了应用文的写法。
4.6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与体验教材的主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面对以感性的汉语言文字构筑成的语文世界,只有引导学生把将心灵投放其中,抵达语言文字深处,才能感受到生命主体的光彩神韵和文字背后的无穷魅力。例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向我们展现了机智、勇敢、镇定、机敏的艄公形象。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惊险的黄河,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谈笑风生的乘客?学生通过谈论交流感受到作者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再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有很多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要求学生用心品读,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的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本表达的情感之中。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分享的课堂,在这里师生之间碰撞思维,激荡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借助朗读,让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温度与情感,使得感悟理解能力与表达运用能力相互融合,和谐共生。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一种符号,是整个民族以及这个国家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代表。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运用过程中帮助小学生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主导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帮助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刚从横纵,以“生”为本,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我国文学知识的魅力,实现教师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年
[2]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3,第三期
[3] 陈红,《语文为共生而来》,河北出版传媒社,2013年,240页
[4] 吴忠豪,《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语用”》《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1页
[5]刘仁增,《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课程·教材·教法》
[6] 吴荣霞.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0)
[7] 任晓霞. 如何营造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J]. 现代农村科技. 2011(12)
[8] 孙建国. 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 教育导刊. 2012(04)
[9] 苏惠芳.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认识[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01)
[10] 李猛.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6)
[11] 张萍. 立足语文工具 弘扬人文精神——浅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途径[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1(12)
[12] 张朝昌. 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灵魂[J]. 中学语文. 2011(34)
如何利用高中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学语文选摘了大量的文言文进入教材,笔者认为主要的用意就在此。
文言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起作用的:
一、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在科学、技术、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瑰宝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篇目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名言、名篇,例如: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篇目可以增进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等等。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管中窥豹,学习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基础。
在浩翰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历代文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如同高山雪莲,让后人仰慕钦佩,“千载有余情”。屈原的“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课本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读罢《孟子》领略了超越古今的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教育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起这些文章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它极其敏感,稍加拨动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热爱。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精品里,能激发这种情愫的文字比比皆是。儒家经典,《史记》等史学典籍,李杜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生经常浸染其中便可品味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心态。
上世纪末,曾有西方学者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尚且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人对此更应深思。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面对资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学习能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发现和欣赏周围事物美的能力。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身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捍卫国家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这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学习能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他的话,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名篇佳作就充满各种变幻无穷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以大胆夸张的手法,使人想象出阿房宫之规模气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些文字想象丰富,阿房宫中楼阁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桥梁横卧水面,灵动如飞;复道飞架在楼阁间,色彩绚丽,美丽如虹。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秦王穷奢极欲的生活便历然在目了。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节文字描写鲲鹏变化、鹏鸟高飞,构思奇特,需闭目凝神,眼前就会展现一副神奇、雄伟的画面:在浩渺的北海,鲲这条大鱼在游动,只见洪波涌起,大鱼的闪闪银鳞在海水动荡中化作轻柔的羽毛,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冲天而起,它的翅膀遮蔽了天空,翅膀拍动激起的浪花不知有几千里。这是何等的奇观,文字给学生以神奇的想象,一副壮美的画面油然而在目前。
文言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成熟。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经常跟古之圣贤接近,从而慢慢理解圣贤,慢慢跟圣贤对话,他们就会渐渐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精神与宽厚的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节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悟到“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而思齐”的人生追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境界。这样慢慢熏陶习染,使学生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学生接触经典的机会越多,他的审美心理就越能趋于成熟,促使之早日形成正确而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沉情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文言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学好文言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说话的作用,“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语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对他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言文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课本所选的名篇务必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学生常记常背一些这样的文句,精美的语言就会融化到他们的骨子里去,时时激荡着创新的灵魂,通过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传诵至今的许多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的语言材料。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必须继承的语言材料很多,从常用词语到名篇名段名句,都应该继承下来。在可能的前提下,识记的越多越好。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开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那一个个高超的说话艺术击节赞叹拍案叫绝。如邹忌的生动设喻、绵里藏针,触龙的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烛之武德欲扬先抑、晓以厉害等。他们用如簧之巧舌,达到讽谏奇王,说服太后,说退秦师的目的。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邹忌在讽谕齐王时,由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居高位的君王,听到的常常是阿谀逢迎之辞,难以听到实话,因而容易受到蒙蔽。邹忌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这种以事为喻,寓道理和指责于其中的讽谕法,取得了神奇的劝谏效果。可见,艺术地使用语言,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不妨从古人身上多多学习和借鉴语言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培养说话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学习在丰富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四、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其文学价值经过历史的筛选,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音韵声律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古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可以积累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选中,屈原、司马迁、苏武、苏轼等人的材料屡见不鲜,课内文言语句的征引也频频出现,这些材料的运用提升了表达效果,赋予作文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当然,材料的范围应该适当加以拓展,不能总是让这几位名人露脸,一到高考,他们总是最忙碌的。
其次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
第三可以借鉴作文技法。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细腻而深刻的感情。这些构思和选材的技巧,能给学生很多启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有作用呢?
教师十大素养的目录
总主编:张仁贤
《人文素养》著: 郑葳 王大为 《科学素养》著: 刘克文 刘敬华 董素静
《艺术素养》主编:杨玉莲 《技术素养》著: 李芒
《礼仪素养》主编:石焕霞 《专业素养》主编:潘海燕 易祥
《心理素养》主编:迟雅 周宝民 《道德素养》主编:杨超 沈玲
《法律素养》主编:石连海 《理论素养》主编:刘小双
本书特点
1.导向性:本书内涵丰富,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礼仪、专业、心理、道德、法律以及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素养问题做了做全面而具体地阐释、分析和评价,对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起了引导和指向作用。
2.典型性:本书遴选许多经典的事例,融入诸多教育名家的经典语句,摄取方方面面与教师素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对教师素养进行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地阐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实效性:本书重点关注与教师素养问题紧密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且语言通俗易懂,行文轻松活泼,内容丰富、翔实,易于领悟和掌握,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启发性:本书全面阐释了教师素养问题,开阔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增长了教师各方面的知识,并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为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起了启发和促进作用。
各卷内容提要
1.文化素质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缕析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含义及其特点,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做了归纳和总结。
2.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科学素养》强调了科学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详细解析了科学素养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并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3.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 《艺术素养》梳理了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具体分析了各种艺术类型的特征。旨在促进教师掌握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艺术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以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涵养和升华艺术精神,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4.技术增强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技术成就梦想 《技术素养》突出了技术素养的重要性,指出技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提高决策能力,缩小数字时代的“信息鸿沟”,同时,对技术素养的内涵、构成以及形成机制做了理论上的梳理,并提出了提高教师技术素养的合理建议。
5.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品味 《礼仪素养》详尽地阐释了教师个人形象、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交往的各方面的礼仪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礼仪素养。
6.所有的教师都在传播知识,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传递火炬一样 《专业素养》重点讲述了教师在备课、说课、上课以及观课议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怎么样备好课、怎养说好课、怎样上好课以及怎样观课议课做了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7.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 《心理素养》研究了教师心理素养的现状,剖析了现今教师身上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
8.教育是一个来自内心召唤的职业,是人生最高尚和最具责任心的行为 《道德素养》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来阐述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是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理想读本。
9.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法律素养》阐述了基本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教育法律制度以及教师法律制度做了重点的陈述,方便教师知法、懂法,依法治教。
10.开启教育大门的钥匙——教育理论 《理论素养》结合生动的案列,融入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形象地阐述了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达出教育学的真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
带着憧憬与期待,我与伙伴们来到了培训基地。一下车,滚滚热浪,洋溢着亲昵的热情,迎面扑来,为此,我们怀着一颗灼热而滚烫的心,开启了我们的学习之旅。因为吃,住,课皆在酒店,我们由此进入了古墓派生活模式,开启上课,吃饭,睡觉的三点线行走,颇有种不知山中岁月流逝,陌看日月星辰变化的感觉!
上课的老师,都是一方泰斗,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本应是牛哄哄的,但是,所有的老师都给我一种感觉,谦逊,特别的谦逊。成熟的稻谷会弯腰,这样,才高八斗又虚怀若谷的人,让我敬仰,就如仰望巨人般,同时,又很庆幸,因为给我们上课的,是他们!感谢他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
林老师的潜入汉字,提升素养。开头的施氏食狮史,就令人兴趣倍增。课堂又时不时伴随视频讲述,一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汉字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汉字听写大会的开展,国人逐步意识到汉字的魅力。这样的课堂,让我仿佛回到大学时期,看着教授们侃侃而谈,我们就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种感觉,有种淡淡的幸福感萦绕心间。
肖老师片段教学的专场。肖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评委,带领我们进入片段教学的大门,授予我们教学要点与答辩技巧,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总结,总是发人深省的。同时,在下午的操作课堂上,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专业评委点评的深刻以及课堂的通病的处理方法,真的是受益匪浅。
卢老师群文阅读的专场。初次接触群文阅读,新奇而神圣。这才发现原来指导学生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自身先下番苦工,在同一议题下,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采用一定的教学结构和阅读策略。这样的阅读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下午的实践操作又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研讨探究,思维摩擦碰撞的震撼,在小组讨论研究后,每组的上台展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许并不完美,却足够用心,同时,让我感动的是,卢老师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拽住每组的主题,察觉每组的不足,捕捉每组的灵感与优势,这样快捷的思维反映,令我叹服,同时再给予确切的点评与建议,并最终感谢每组给予的思维启迪,这种对知识谦恭的态度,令我黯然,因为平时给学生上课时,在他们给予我新的启迪时,我并没有这种感谢与鼓励,顿时觉得自己有些狭隘,人,需要不断见识他人,从而认知自我,继而进行改变!
吴老师的从新遇见习作课。这堂课,确实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作文课,从研究习作困难的原因,到如何解决问题,再到具体操作研究,一脉相承下的思维引导,让我对作文有新的认知。同时,在具体的例题引导下,我也逐步明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专项训练与学生互动中,更是让我见识到了吴老师的人格魅力与课堂调动能力,看来想做个好的老师,好的嗓子与自然的动作,确实是锦上添花,往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精彩仍在继续………
刘老师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早在两年前,在一场应聘考试上,我就见到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当时除了微课,另外两个我是一无所知,一直到今日我才彻底了解了这三种课堂,它们为我拓宽了多媒体课堂的世界,让我明白原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还有这种世界化网路型的教学与学习,感谢这堂课,为我打开了新眼界。
潘老师的西子湖畔结缘诗意语文。这堂课,让我见识到了潘老师对她的师父王崧舟的濡慕与敬仰,也见识到了何为大家风范,更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年龄永远不是学习的界限,志同道合的人,在美丽的杭州西湖上,潜心修行,诗意人生何其快哉!另外,在阅读中找到自我,打开自我,也让我心生共鸣。因为现在的我,也在阅读中逐步静心,同时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也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中。
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必也是经历了千般打磨万般锤炼的。愿向他们看齐,感谢卢老师的那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耶”感谢对我们的信任与鼓励。感谢福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此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与巨人接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感谢对我们的重视与培养。相信,站在巨人肩膀上遥看教育世界的我们,在炎炎夏日里,都收获了拳拳赤诚。
儒风教育新课标2015
新课标高考第29期A版参考答案
A2~A4版
《高考模拟试题(03)》
1.D(解析:“‘笄’到了周朝初具等级地位的作用”表述错误,原文说“周朝已将服饰的等级地位功能进一步提升,并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头饰等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管理”,可见,不是“初具”。)
2.D(解析:原文是“玉发簪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3.C(解析:“全簪选用白玉作为主装饰材料,玉片雕刻花朵,或花朵变形呈‘寿’字形”说的是定陵出土的镶玉宝石簪,不能笼统地说是“玉簪饰”。)
4.B(解析: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远去”。)
5.C(解析:一是要粗通句意,因为句意是断句最为根本的依据;二是注意句中表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专用名词,如“王守仁”“逾日”等。)
6.D(解析:“聘请大儒讲解疑难”于文无据。)
7.(1)陛下觉悟以后,杀了他,没有赦免(他的罪行),圣明英武可谓无与伦比啊。(译出大意给3分;“悟”“赦”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邻境(官员)夺去了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译出大意给3分;“擒”“攘”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杨一清做吏部尚书时,多次召李中参加言官考试,李中不去。等到李中被授官工部主事时,明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在西华门内建立寺院,让番僧做住持,朝廷群臣都不敢发表言论。李中做官才三个月便上书直言说: “以往逆臣刘瑾窃取权力,势焰嚣张。陛下觉悟以后,杀了他,没有赦免(他的罪行),圣明英武可谓无与伦比啊!现在大权未收,太子未设立,义子未除去,纪纲日益松弛,风俗逐渐变坏,小人逐渐升官,君子逐渐引退,士气逐渐委靡,言路逐渐闭塞,栋梁之材逐渐被轻视,贿赂之风逐渐流行,礼乐逐渐荒废,刑罚日益泛滥,老百姓的财产日益枯竭,军政日益出现弊端。刘瑾已经被诛杀,但善治仍然没有推行开来,这是因为陛下受异端迷惑的缘故。宫廷森严,怎能容得异教与宫人杂居?如今陛下在西华门内建寺,请番僧居住,每日和他们相处在一起。闲言碎语日益增多,忠言日益远去,取舍颠倒,举措背离常理。政务荒废懈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臣希望陛下迅速悔改醒悟,毁掉寺院,逐出番僧,精选儒臣,早晚侍讲,掌握大权来杜绝天下的奸邪之人,设立太子来稳定天下的根基,革除义子以正天下之名,那么所说的重振法度、崇尚风俗、举荐君子、引退小人诸事项,就可以依次举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将有不测之罪,因大臣营救才得免。过了一日,皇帝下旨将他贬为广东通衢驿丞。王守仁治理赣州,征召李中参与他的军事。(王守仁)预备讨平宸濠。
明世宗即位,恢复李中原有官职。(李中)未上任,被提升为广东佥事。(李中)再被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他用自身所学来教学。(李中)从诸学生里面选择优秀的集聚在五经书院,五日一次登上学堂讲解疑难。(李中)又一次被升迁为广东右布政使。因为忤逆了总督和巡抚御史,(李中)被他们定罪为不称职,应当罢去职务。霍韬主持吏部事务,说李中素有廉洁的节操,有才能又有声望,应当留任。正巧朝廷有不喜欢李中的官员,李中被降为四川右参政。
嘉靖十八年李中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做山东巡抚。这一年收成不好,(李中)下令让农民捕捉蝗虫,政府加倍付给粮食,因此蝗虫灭绝而饥饿的百姓也得到救济。(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却被邻境夺去了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李中)进升为副都御史,总管督帅南京粮食储备事宜。御史金灿考察四川时,曾经推荐过李中。李中没有感谢他,金灿为此怀恨在心,到了南京时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捏造罪名弹劾他。朝廷刚刚商议调用李中时,李中(却)去世了。明光宗即位时,为李中追加谥号庄介。
8.首联追寻“愁”的踪迹,“愁”常会不请自到,既来了,又往往挥之难去。它总是停留在人们的心头,而眉峰又是人的心灵之窗,心头之愁,每每会显现于眉端。颔联交代“愁”潜入的时机,“愁”颇能欺人,它会待时而动、乘隙而入。诗人认为,“愁”最易潜入的时机有二:一是“门掩落花春去后”,二是“窗含残月酒醒时”。颈联描写“愁”来的情状,恼人的“愁”铺天盖地,又“柔”又“乱”,剪不断,理还乱。尾联慨叹“愁”随处皆在,那些达官贵人在歌台舞榭,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或许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9.颈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愁思弥漫,铺天“如万顷连天草”,盖地“似千寻币地丝”,又“柔”又“乱”,把人团团包裹在其间,将人紧紧捆缚在其中,使人难堪,令人痛苦,形象地刻画出“愁”恼人的特质。
10.(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1.(1)AD(选A项得3分, 选D 项得2分,选E项得1分,选B 、C两项不得分。B.“表现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表明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属无中生有。C.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曾经前后回去过三次”,故此说法错误。E.“表现出店家浓浓的乡愁”,牵强附会。)
(2)①在北大荒过中秋思念北京老家。②40年后对北大荒的回忆。③在美国买月饼品味海外人的乡愁。
(3)要点:①说明了乡愁具有传承性,不会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②突出乡愁升华的一种最高形式——精神还乡。
(4)要点:①因为作者对北大荒那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对赵园所说的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认可,对作者来说,北大荒不仅是荒原,也是乡土。②由赵园所说的乡土“属于回忆”,认识到“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③赞同赵园所说的“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并由此得出“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的结论。
12.(1)CE(选C项得3分, 选E项得2分,选B项得1分,选A、D两项不得分。A.“记述了黄祖洽‘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不恰当,文章只是提到并不能说是记述,“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也不恰当。B.“深入浅出”与原文不符。D.“对所里的研究人员经常传授给他们学习经验”不恰当,“传授学习经验”应是在“求学时期”。)
(2)①交代了核武大家黄祖洽“转身”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原因;②引起下文,记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3)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意义;②为了培养年轻人,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③反思自己之前的工作,发现自己有所欠缺;④淡泊名利,自己甘愿平凡,将自己的人生梦想浇筑在杏坛之上。(列出三点即可)
(4)①身为教授的黄祖洽,主动要求为大一学生开大课,这课一上就是十多年。②教学生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引用古诗来授课,注重学生的感受。③带研究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鼓励兴趣,培养习惯,身教重于言教。④耄耋之年的黄祖洽依然认为重任在肩,仍旧在给学生授课。⑤名师出高徒,黄祖洽的许多高徒也成了名师。(列出四点即可)
13.A(A.“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这里望文生义。B.“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此处使用恰当。D.“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符合语境。)
14.C(A.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手机导航地图不但能帮助用户高效快捷出行”。B.语意重复,应去掉“每天”。D.结构混乱,第二个分句偷换主语,应在“分为”前加上“开幕式”。)
15.D(解析:由于横线前面的两句话讲述了“我”上午和下午分别做了什么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其后应紧接⑤句,转到傍晚的时间,紧接着引出人物、事件,①应排在其后,提供一个观察天空的视角,接下来是将“目光”转移到“天空”,⑥紧跟其后,与⑤句相照应。②③④主要描写天空,采用由总体印象到具体感觉描述的写作顺序。)
16.①艺术美的存在 ②文学性强的作品 ③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每句2分)(解析:根据上下句的联系性填写。根据上文“其本质上依然指向艺术审美”,①处应填写 “艺术美的存在”;根据本段话题“捍卫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至关重要”,②处应填写“文学性强的作品”;根据“三者有机和谐地统一”, ③处应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7.示例: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此外是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18.【参考立意】
(1)英雄有爱,大爱无疆。爱心善意,是英雄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中,谢樵遇到需要帮助的老奶奶,积极主动,搀扶着老人挂号、就医;在危险时刻里,谢樵主动请缨,营救群众。
(2)躬行仁义,勇者无惧。轻死以行仁,谓之勇。大地震颤,湖水茫茫,山石滚滚,60位生命危在旦夕,面对灾民求救的哀怜眼光,谢樵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3)青春无愧。“90后”谢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独立、无私、勇敢和坚强的青春形象,用惊天动地的壮举告诉世人:“90后”也是勇于担当的一代,也是无愧青春的一代。
新课标高考第29期B版参考答案
B1版
《例析语言连贯排序题解答技巧(上)》
1.B(该语段的核心话题是“古人写字注重对‘势’的追求”,因此,将②排为首句,接下来,⑤⑥是对“势”的内容的具体解释,且根据“不仅……”“更……”递进关联词,可确定⑤应排在⑥之前。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①④阐述“势”的意义,由“才能……”可确定①应排在④之前,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2.D(该语段的话题是芦苇,主要描述它在不同季节里的生长情况,根据时间标志词“天气乍暖”(春天),“及至盛夏”(夏天),“而到入冬”(冬天),“翌年”(第二年),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D。)
3.A(该语段横线处主要谈“羊”,围绕一个“善”字展开,因此首句确认为③,⑤句“善”字打头,紧随其后。由此引出②④与羊相关的汉字,再由“美”字引出对其意义进行分析阐述的⑥①,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该语段话题是“素质教育”,②⑥为第一层,主要谈素质教育的特点;①③④⑤为第二层,主要谈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①③④⑤的排序,根据“虽……”“但……”“相反……”“因为……”等在表意上的作用,可确定其顺序为①④③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模拟专项基础测验》
1.D(该语段话题是“清明溱湖会船”,⑥照应横线前“最大的水上庙会”,应排在首句,⑤③紧承其后,表现庙会的场面之大;①②④写赛船的情景,由于②中的“大船如出水蛟龙,小船似离弦之箭”跟横线后的“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构成排比句式,可确定其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C(该语段中讲到“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而繁盛起来的原因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根据这个时间线索,可将这六句话先作个分类:②④应该是讲乡间的,应放在前面;①③⑤⑥是讲在城市中的状况,应放在后面。然后对两部分再细化排列,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B2版
《例析语言连贯排序题解答技巧(下)》
1.D(根据“正好下了一场小雨”的内容,可以确认④为首句。下来可以把所给语句分为两组:①②⑤和③⑥,按照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先是②描写瘦西湖的垂柳,然后是⑤描写亭台楼阁,最后①写树梢间起落的鸽群。根据③“而……”可判断⑥应排在③前,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B(解答该题时需注意词语的对应关系,前面讲“可以采取‘堵’,也可以采取‘疏’”,决定着该段行文的思路,先写“堵”,再写“疏”,⑥为首句,⑤为结句,由此排除A、C两项。再根据“无非是……”“这虽然……”“但……”,确定④②③①的顺序,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3.A(这是一个以视点变化兼时间推移为序的描写语段,据此可确认首句为②,接下来以“抬眼望去”“把眼光收回来”展开对天空、大地的描写,分别引出③⑥和⑤。也可以从空间安排的角度思考,即由上到下,先“天空”,后“大地”,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先说“表现”原理的发现,即③①,再说“表现”原理激发出来的结果——正能量,即④,最后说“正能量”的意义,即⑥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模拟专项基础测验》
1.C(这段话主要谈我国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的现象,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谈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引出③⑤。其次谈消费类产品,①总领第二层,引出④⑥。最后谈高新技术产品,②阐释说明具体体现,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2.D(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②的“唐代”、①的“清代”属于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排序,②应排在首句,⑤⑥④③介绍清代川剧的特色,⑤⑥是唱腔的特色,其中①的“吸收融汇各地声腔”与⑤的“五种声腔”和⑥的“高腔”相呼应,构成总分关系,④是川剧语言特色,③是动作特色,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3.A(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前后词语的照应,③中“黄昏”照应了⑤的“不用掌灯”,并且呼应了②中“此时”,④中的“却”暗示了应该在①的后面,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B3版
《语言连贯排序综合训练》
第一组
1.D(这段文字主要谈网络文学的现状,③④承前谈论原因,根据③中的“但是……”可确定④应排在③之前,①⑤谈论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和印象,①引出话题,故应排在⑤之前,②⑥是对①⑤说法的评价,并且与结尾句联系紧密,故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B(这段文字主要谈中国画,③承前谈中国画的优点,应排在首句。②⑥从反面谈论中国画的不足,根据②中的“譬如”可确定⑥应排在②之前,④揭示不足的原因,①⑤指出解决不足的办法,⑤中的“横向比较”跟后面的“纵向比较”相照应,故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3.C(这段文字主要描述公路两旁的柳树,⑤承接开头,介绍公路两边的情况,引出柳树,②④具体介绍旱柳,①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柳树的状态,根据⑥中的“然后”可确定①应排在⑥之前,③用“又像”承接①⑥,将柳树比喻成“堤坝”,与结尾句相呼应,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4.B(解答此题,可以抓住关联词语或者有提示性的关键词语,由③中的“然而”可确定③应排在首位,①⑥具体来谈新干大墓反映的文化特色,由⑥中的“不能简单地看作是”、①中的“而是”可确定⑥应排在①之前,②④⑤举例说明,由④中的“同时也”、②中的“确曾有”、⑤中的“也就是说”可确定其顺序为④②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第二组
1.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⑤承前指出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应排在首位,①②承接⑤分别从反面谈论“审美和人文”的作用,根据⑤中“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可知其顺序为①②,③④⑥说改进美育教学的意义,根据③中的“是……”、④中的“这也是……”可知其顺序为⑥③④,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2.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⑥承前说“掉书袋”的出处,③是针对⑥得出的结论,②④⑤从另外的角度谈“掉书袋”的必然性,由⑤中的“但事实是……”可确定其应紧跟③之后,由④中的“更何况……”可确定④应排在②之后,①与结尾句子衔接紧密,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3.A(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头一句总说“文章书籍的传播”方式,然后①③④⑤⑥具体阐明“口诵”的好处,按照不同形式的文章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确定①应排在④之前,由⑤中的“即使”、⑥中的“否则”可确定其整体顺序为①④⑤③⑥,②转而谈论“抄写”的作用,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③承开头,具体阐释“错觉”的内容,⑤④正面肯定精英的作用,⑥是转折过渡,①②与结尾句都谈论民众的作用,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第三组
1.D(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⑥中的“原因在于”与开头“之所以”联系紧密,②用“他们”与⑥衔接,②③用“不是”“而是”来连接,⑤中的“这样的文学”是指③中的内容,④承接⑤谈“这样的文学”,①中“止于”与结尾句“止于”衔接,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④中“但目前为止”与开头“虽然”相呼应,⑤②进一步谈新媒体存在的问题,①是对④⑤②的总结,⑥③进一步提出警示,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3.B(该语段的表述对象是《三国演义》,语段的逻辑顺序是先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后引用鲁迅的话来解释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的原因,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4.C(第一空应抓住“为其提供支撑”中“其”的指代义;第二空“被覆盖的材料”必然是除了“石墨烯”之外的“物质”,故只能选①;第三、四空,注意转折连词“但”便可作出选择。)
B4版
《基础知识综合训练》
第一组
1.A(A.“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使用恰当。B.“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此处感情色彩不对。C.“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后面不能带宾语。D.“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奇特的话,使人听了震惊。强调主观目的。此处应该用“骇人听闻”。“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害怕,强调客观效果,比较符合该语境。)
2.B(A.成分残缺,应在“保护示范”之后加“工作”;C.搭配不当,可把“踏遍”改为“遍及”;D.语序不当,可把“传统电视剧”移到“一方面”之前。)
3.B(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第⑥句中的“也……”可以判断其不能放在首句,故可排除A、C两项;通读所给语句可知,②跟前面的内容衔接紧密,应排在首位。①③④⑥是具体表现,其中③⑥句式一致,根据⑥中的“也……”可确定③应排在⑥之前,①④衔接紧密,且①为介宾结构的短语,其后不能用句号,所以①应排在④之前,⑤总结前面的内容,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第二组
1.B(“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毋庸赘述”指用不着多说。“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第①句中根据后面的“默契”可知,应该选用“心照不宣”,故可排除C、D两项。第③句横线后有“说太多也没有用”可知,该句应选用“毋庸赘述”,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2.B(A.成分残缺,可在“团队”后加“的心血”;C.句式杂糅,可把句末的“很方便”删掉;D.语序不当,应该把“天然气价格”与“即使”调换顺序。)
3.C(从整段文字来看,该语段主要讲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及电子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开头句“或许有人觉得……”、①中的“殊不知”可判断,①应排在首位,故可排除A、B两项。接下来②⑥总的来谈电子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第②句中的“就是”来看,应是对前面“直接后果”的解释,所以应排序为⑥②,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第三组
1.A(A.“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此处使用正确。B.“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从语境来看,旅客并不满意,所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用法不当。D.“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望文生义。)
2.C(A.表意不明,“有人认为应该这样做”中的“这样”指代不明;B.成分残缺,可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前面加“他的作品”;D.句式杂糅,可把“邀约的嘉宾有”删掉。)
3.D(本段文字主要讲东西方文化礼与法的关系,根据前面“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后面承接④最合适,接下来⑤是对前面梁启超所说的话的总结,所以后面应承接⑤;因为②中的“此语”指代的是梁启超所说的话,所以应排在⑤之后。再根据①中的“钱穆又说”,可知①②衔接紧密,并且②应排在①之前,最后⑥③是对前面的总结,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第四组
1.B(“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含褒义。“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第①句中谈到麦当劳在为自己开脱,应选用“振振有词”比较符合该句语境。第②句中杨学峰对自己有信心,“侃侃而谈”含褒义色彩,比较符合该句的语境。根据第③句中“而不是在舆论场上”这一句推知,这是作者否定的,所以应该选用“夸夸其谈”。)
2.D(A.否定失当,应把“不再”改成“的”;B.主客颠倒,“对中国读者褒贬不一”应改为“中国读者对该作品褒贬不一”;C.不合逻辑,应把“也将为普通人了解人体构造提供了方便”中的“将”删掉。)
3.C(根据“小麦起源于西亚”,可知⑥中的“当地”指的就是西亚,故⑥应排在首位,按照⑥中“当地的地中海气候与中国的东亚季风气候”可确定,下来应先介绍地中海气候,再介绍东亚季风气候,所以②应排在⑥之后,⑤应排在②之后,④句中的“因此”是对前面的总结,③①举例分析,并且与后面“因此,人工灌溉就成为能否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的关键”衔接紧密,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 --EndFragment-->
< --EndFragment-->
窦桂梅的"三个回归"教育思想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个回归”:要让语文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最早是《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就是她那个样子。
□优雅的气质、极具感染力的表达、恰当的体态语言……她让人体验到母语的内在之美,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魅力,也让自己成为讲台上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
□一个从山村长大的孩子,一支绽放在小学语文界的“玫瑰”,阅读,将两者神奇地合而为一。
■本报记者 张贵勇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了一大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阴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
投射情感。如‘它听起来令人沮丧’,这样可以准确地映**你对于讲话者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强度有什么样的感觉。”
事实证明,“那些感到被爱和被支持的人会对与他们不同的人更加开放和宽容。”反之,那些感觉不被关爱、不被支持的人,则会对与他们不同的人排斥和挑剔,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
有心理学家说过,儿童的心理就像未干的水泥,落上什么就会形成永恒的印记。父母如果能以罗杰斯三原则来调适自己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未来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并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而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实施者与主导者,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达成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等,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内涵、特征、发展策略等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师; 人文素养; 特征
1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的语文知识、综合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总称。语文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评价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以智慧与能力,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特征,通过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语文综合素养是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开始,力促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
2.1 小学语文教师的道德品质素养
优秀的道德品质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能够给小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人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鉴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自强不息的拼搏与学习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从国家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角度出发,来培养社会与家庭的人才。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开展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2.3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学专业素养
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素养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素质之一。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具备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优秀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个性差异的不同学生,小学生在智力、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教师以有效的教育心理学方法,来引导小学生的快速成长与进步。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容的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更为巧妙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4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
3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特征
3.1 人文素养的道德性
人文素养的道德性是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特征之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修身立德,来积极、主动的培养小学生的进取心、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的优化来发展学生的求真向善的人格。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人格境界不断的升华,为语文塑造小学生的心灵,提供榜样的力量。
3.2人文素养的民主性
3.3 人文素养的自主性
4 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4.1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4.2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学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工作。例如:文学知识理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解百纳素养之一,缺乏理论指导的文学作品教学是苍白的,甚至让教学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对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风格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不断学习前沿文学知识与作品的基础上,创新小学语文教材与文本的使用,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与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4.3 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学创作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作文是一种创作性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在与学生一起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人群,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起到很好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同时,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因为一个懂得鉴赏的老师,才是一个具备良好指导能力的老师。实践证明,语文教师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对作文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文学阅读、同行交流等方式,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4.4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提升文本挖掘与教材重塑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意志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通过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来向小学生传授那个年代艰苦朴素、诚实勇敢的德育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提升自身品德素质与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将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转化成为学生“心灵发展的鸡汤”。因此,关心国家、社会的时事政治,敢于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做正确的解释,将各种正能量进行整合,传授给小学生,以此来促进学生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为小学语文的人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5 小学语文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综合知识素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需要教师以更为丰富的手段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与形象化。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将动感直观的画面呈现给学生,感知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更直观体会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学生此时已经有了建立在情境基础上的直观感受作为铺垫,老师再追问:同学们,面对即将消失的瀑布,我们或有遗憾,或有沉痛,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学生结合感受自然就能和文本、画面、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自然也更加深刻。再让学生写一写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倡议书,心中有所想,笔下自然也就有所得。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还巩固了应用文的写法。
4.6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与体验教材的主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面对以感性的汉语言文字构筑成的语文世界,只有引导学生把将心灵投放其中,抵达语言文字深处,才能感受到生命主体的光彩神韵和文字背后的无穷魅力。例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向我们展现了机智、勇敢、镇定、机敏的艄公形象。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题目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作者还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惊险的黄河,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谈笑风生的乘客?学生通过谈论交流感受到作者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再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有很多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要求学生用心品读,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的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本表达的情感之中。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分享的课堂,在这里师生之间碰撞思维,激荡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借助朗读,让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温度与情感,使得感悟理解能力与表达运用能力相互融合,和谐共生。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作为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一种符号,是整个民族以及这个国家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代表。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运用过程中帮助小学生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主导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帮助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刚从横纵,以“生”为本,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我国文学知识的魅力,实现教师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年
[2] 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3,第三期
[3] 陈红,《语文为共生而来》,河北出版传媒社,2013年,240页
[4] 吴忠豪,《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语用”》《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1页
[5]刘仁增,《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课程·教材·教法》
[6] 吴荣霞.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0)
[7] 任晓霞. 如何营造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J]. 现代农村科技. 2011(12)
[8] 孙建国. 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 教育导刊. 2012(04)
[9] 苏惠芳. 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认识[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01)
[10] 李猛. 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6)
[11] 张萍. 立足语文工具 弘扬人文精神——浅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途径[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1(12)
[12] 张朝昌. 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灵魂[J]. 中学语文. 2011(34)
如何利用高中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学语文选摘了大量的文言文进入教材,笔者认为主要的用意就在此。
文言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起作用的:
一、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在科学、技术、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瑰宝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篇目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名言、名篇,例如: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篇目可以增进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等等。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管中窥豹,学习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基础。
在浩翰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历代文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如同高山雪莲,让后人仰慕钦佩,“千载有余情”。屈原的“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课本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读罢《孟子》领略了超越古今的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教育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起这些文章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它极其敏感,稍加拨动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热爱。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精品里,能激发这种情愫的文字比比皆是。儒家经典,《史记》等史学典籍,李杜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生经常浸染其中便可品味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心态。
上世纪末,曾有西方学者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尚且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人对此更应深思。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言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面对资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学习能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发现和欣赏周围事物美的能力。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身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捍卫国家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这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学习能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他的话,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名篇佳作就充满各种变幻无穷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以大胆夸张的手法,使人想象出阿房宫之规模气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些文字想象丰富,阿房宫中楼阁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桥梁横卧水面,灵动如飞;复道飞架在楼阁间,色彩绚丽,美丽如虹。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秦王穷奢极欲的生活便历然在目了。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节文字描写鲲鹏变化、鹏鸟高飞,构思奇特,需闭目凝神,眼前就会展现一副神奇、雄伟的画面:在浩渺的北海,鲲这条大鱼在游动,只见洪波涌起,大鱼的闪闪银鳞在海水动荡中化作轻柔的羽毛,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冲天而起,它的翅膀遮蔽了天空,翅膀拍动激起的浪花不知有几千里。这是何等的奇观,文字给学生以神奇的想象,一副壮美的画面油然而在目前。
文言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成熟。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让学生经常跟古之圣贤接近,从而慢慢理解圣贤,慢慢跟圣贤对话,他们就会渐渐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精神与宽厚的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节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悟到“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而思齐”的人生追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境界。这样慢慢熏陶习染,使学生人生境界不断提升。学生接触经典的机会越多,他的审美心理就越能趋于成熟,促使之早日形成正确而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沉情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文言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学好文言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说话的作用,“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语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对他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言文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课本所选的名篇务必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学生常记常背一些这样的文句,精美的语言就会融化到他们的骨子里去,时时激荡着创新的灵魂,通过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传诵至今的许多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的语言材料。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必须继承的语言材料很多,从常用词语到名篇名段名句,都应该继承下来。在可能的前提下,识记的越多越好。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开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那一个个高超的说话艺术击节赞叹拍案叫绝。如邹忌的生动设喻、绵里藏针,触龙的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烛之武德欲扬先抑、晓以厉害等。他们用如簧之巧舌,达到讽谏奇王,说服太后,说退秦师的目的。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邹忌在讽谕齐王时,由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居高位的君王,听到的常常是阿谀逢迎之辞,难以听到实话,因而容易受到蒙蔽。邹忌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这种以事为喻,寓道理和指责于其中的讽谕法,取得了神奇的劝谏效果。可见,艺术地使用语言,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不妨从古人身上多多学习和借鉴语言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培养说话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学习在丰富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四、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其文学价值经过历史的筛选,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音韵声律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古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可以积累作文素材。高考满分作文选中,屈原、司马迁、苏武、苏轼等人的材料屡见不鲜,课内文言语句的征引也频频出现,这些材料的运用提升了表达效果,赋予作文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当然,材料的范围应该适当加以拓展,不能总是让这几位名人露脸,一到高考,他们总是最忙碌的。
其次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
第三可以借鉴作文技法。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细腻而深刻的感情。这些构思和选材的技巧,能给学生很多启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有作用呢?
教师十大素养的目录
总主编:张仁贤
《人文素养》著: 郑葳 王大为 《科学素养》著: 刘克文 刘敬华 董素静
《艺术素养》主编:杨玉莲 《技术素养》著: 李芒
《礼仪素养》主编:石焕霞 《专业素养》主编:潘海燕 易祥
《心理素养》主编:迟雅 周宝民 《道德素养》主编:杨超 沈玲
《法律素养》主编:石连海 《理论素养》主编:刘小双
本书特点
1.导向性:本书内涵丰富,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礼仪、专业、心理、道德、法律以及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素养问题做了做全面而具体地阐释、分析和评价,对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起了引导和指向作用。
2.典型性:本书遴选许多经典的事例,融入诸多教育名家的经典语句,摄取方方面面与教师素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对教师素养进行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地阐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实效性:本书重点关注与教师素养问题紧密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且语言通俗易懂,行文轻松活泼,内容丰富、翔实,易于领悟和掌握,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启发性:本书全面阐释了教师素养问题,开阔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增长了教师各方面的知识,并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为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起了启发和促进作用。
各卷内容提要
1.文化素质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缕析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含义及其特点,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措施和方法做了归纳和总结。
2.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科学素养》强调了科学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阐述了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详细解析了科学素养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并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3.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 《艺术素养》梳理了关于艺术的基本理论,具体分析了各种艺术类型的特征。旨在促进教师掌握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艺术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以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涵养和升华艺术精神,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4.技术增强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技术成就梦想 《技术素养》突出了技术素养的重要性,指出技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提高决策能力,缩小数字时代的“信息鸿沟”,同时,对技术素养的内涵、构成以及形成机制做了理论上的梳理,并提出了提高教师技术素养的合理建议。
5.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品味 《礼仪素养》详尽地阐释了教师个人形象、教学活动以及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交往的各方面的礼仪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礼仪素养。
6.所有的教师都在传播知识,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传递火炬一样 《专业素养》重点讲述了教师在备课、说课、上课以及观课议课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怎么样备好课、怎养说好课、怎样上好课以及怎样观课议课做了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7.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 《心理素养》研究了教师心理素养的现状,剖析了现今教师身上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法。
8.教育是一个来自内心召唤的职业,是人生最高尚和最具责任心的行为 《道德素养》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来阐述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是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理想读本。
9.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法律素养》阐述了基本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教育法律制度以及教师法律制度做了重点的陈述,方便教师知法、懂法,依法治教。
10.开启教育大门的钥匙——教育理论 《理论素养》结合生动的案列,融入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形象地阐述了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达出教育学的真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
带着憧憬与期待,我与伙伴们来到了培训基地。一下车,滚滚热浪,洋溢着亲昵的热情,迎面扑来,为此,我们怀着一颗灼热而滚烫的心,开启了我们的学习之旅。因为吃,住,课皆在酒店,我们由此进入了古墓派生活模式,开启上课,吃饭,睡觉的三点线行走,颇有种不知山中岁月流逝,陌看日月星辰变化的感觉!
上课的老师,都是一方泰斗,在各自的领域里颇有建树,本应是牛哄哄的,但是,所有的老师都给我一种感觉,谦逊,特别的谦逊。成熟的稻谷会弯腰,这样,才高八斗又虚怀若谷的人,让我敬仰,就如仰望巨人般,同时,又很庆幸,因为给我们上课的,是他们!感谢他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
林老师的潜入汉字,提升素养。开头的施氏食狮史,就令人兴趣倍增。课堂又时不时伴随视频讲述,一堂课可谓是精彩纷呈,汉字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汉字听写大会的开展,国人逐步意识到汉字的魅力。这样的课堂,让我仿佛回到大学时期,看着教授们侃侃而谈,我们就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种感觉,有种淡淡的幸福感萦绕心间。
肖老师片段教学的专场。肖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评委,带领我们进入片段教学的大门,授予我们教学要点与答辩技巧,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总结,总是发人深省的。同时,在下午的操作课堂上,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专业评委点评的深刻以及课堂的通病的处理方法,真的是受益匪浅。
卢老师群文阅读的专场。初次接触群文阅读,新奇而神圣。这才发现原来指导学生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需要自身先下番苦工,在同一议题下,集体建构,达成共识,采用一定的教学结构和阅读策略。这样的阅读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下午的实践操作又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研讨探究,思维摩擦碰撞的震撼,在小组讨论研究后,每组的上台展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许并不完美,却足够用心,同时,让我感动的是,卢老师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拽住每组的主题,察觉每组的不足,捕捉每组的灵感与优势,这样快捷的思维反映,令我叹服,同时再给予确切的点评与建议,并最终感谢每组给予的思维启迪,这种对知识谦恭的态度,令我黯然,因为平时给学生上课时,在他们给予我新的启迪时,我并没有这种感谢与鼓励,顿时觉得自己有些狭隘,人,需要不断见识他人,从而认知自我,继而进行改变!
吴老师的从新遇见习作课。这堂课,确实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作文课,从研究习作困难的原因,到如何解决问题,再到具体操作研究,一脉相承下的思维引导,让我对作文有新的认知。同时,在具体的例题引导下,我也逐步明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专项训练与学生互动中,更是让我见识到了吴老师的人格魅力与课堂调动能力,看来想做个好的老师,好的嗓子与自然的动作,确实是锦上添花,往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精彩仍在继续………
刘老师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早在两年前,在一场应聘考试上,我就见到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当时除了微课,另外两个我是一无所知,一直到今日我才彻底了解了这三种课堂,它们为我拓宽了多媒体课堂的世界,让我明白原来,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还有这种世界化网路型的教学与学习,感谢这堂课,为我打开了新眼界。
潘老师的西子湖畔结缘诗意语文。这堂课,让我见识到了潘老师对她的师父王崧舟的濡慕与敬仰,也见识到了何为大家风范,更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年龄永远不是学习的界限,志同道合的人,在美丽的杭州西湖上,潜心修行,诗意人生何其快哉!另外,在阅读中找到自我,打开自我,也让我心生共鸣。因为现在的我,也在阅读中逐步静心,同时越来越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也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中。
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必也是经历了千般打磨万般锤炼的。愿向他们看齐,感谢卢老师的那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耶”感谢对我们的信任与鼓励。感谢福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此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与巨人接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遥看教育的世界,感谢对我们的重视与培养。相信,站在巨人肩膀上遥看教育世界的我们,在炎炎夏日里,都收获了拳拳赤诚。
儒风教育新课标2015
新课标高考第29期A版参考答案
A2~A4版
《高考模拟试题(03)》
1.D(解析:“‘笄’到了周朝初具等级地位的作用”表述错误,原文说“周朝已将服饰的等级地位功能进一步提升,并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对头饰等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管理”,可见,不是“初具”。)
2.D(解析:原文是“玉发簪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3.C(解析:“全簪选用白玉作为主装饰材料,玉片雕刻花朵,或花朵变形呈‘寿’字形”说的是定陵出土的镶玉宝石簪,不能笼统地说是“玉簪饰”。)
4.B(解析: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远去”。)
5.C(解析:一是要粗通句意,因为句意是断句最为根本的依据;二是注意句中表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专用名词,如“王守仁”“逾日”等。)
6.D(解析:“聘请大儒讲解疑难”于文无据。)
7.(1)陛下觉悟以后,杀了他,没有赦免(他的罪行),圣明英武可谓无与伦比啊。(译出大意给3分;“悟”“赦”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邻境(官员)夺去了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译出大意给3分;“擒”“攘”二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杨一清做吏部尚书时,多次召李中参加言官考试,李中不去。等到李中被授官工部主事时,明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在西华门内建立寺院,让番僧做住持,朝廷群臣都不敢发表言论。李中做官才三个月便上书直言说: “以往逆臣刘瑾窃取权力,势焰嚣张。陛下觉悟以后,杀了他,没有赦免(他的罪行),圣明英武可谓无与伦比啊!现在大权未收,太子未设立,义子未除去,纪纲日益松弛,风俗逐渐变坏,小人逐渐升官,君子逐渐引退,士气逐渐委靡,言路逐渐闭塞,栋梁之材逐渐被轻视,贿赂之风逐渐流行,礼乐逐渐荒废,刑罚日益泛滥,老百姓的财产日益枯竭,军政日益出现弊端。刘瑾已经被诛杀,但善治仍然没有推行开来,这是因为陛下受异端迷惑的缘故。宫廷森严,怎能容得异教与宫人杂居?如今陛下在西华门内建寺,请番僧居住,每日和他们相处在一起。闲言碎语日益增多,忠言日益远去,取舍颠倒,举措背离常理。政务荒废懈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臣希望陛下迅速悔改醒悟,毁掉寺院,逐出番僧,精选儒臣,早晚侍讲,掌握大权来杜绝天下的奸邪之人,设立太子来稳定天下的根基,革除义子以正天下之名,那么所说的重振法度、崇尚风俗、举荐君子、引退小人诸事项,就可以依次举行了。”皇帝大怒。李中将有不测之罪,因大臣营救才得免。过了一日,皇帝下旨将他贬为广东通衢驿丞。王守仁治理赣州,征召李中参与他的军事。(王守仁)预备讨平宸濠。
明世宗即位,恢复李中原有官职。(李中)未上任,被提升为广东佥事。(李中)再被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他用自身所学来教学。(李中)从诸学生里面选择优秀的集聚在五经书院,五日一次登上学堂讲解疑难。(李中)又一次被升迁为广东右布政使。因为忤逆了总督和巡抚御史,(李中)被他们定罪为不称职,应当罢去职务。霍韬主持吏部事务,说李中素有廉洁的节操,有才能又有声望,应当留任。正巧朝廷有不喜欢李中的官员,李中被降为四川右参政。
嘉靖十八年李中被升为右佥都御史,做山东巡抚。这一年收成不好,(李中)下令让农民捕捉蝗虫,政府加倍付给粮食,因此蝗虫灭绝而饥饿的百姓也得到救济。(李中)擒获恶盗关继光,却被邻境夺去了李中的功劳,李中不与他争辩。(李中)进升为副都御史,总管督帅南京粮食储备事宜。御史金灿考察四川时,曾经推荐过李中。李中没有感谢他,金灿为此怀恨在心,到了南京时他摘取李中的一些事情捏造罪名弹劾他。朝廷刚刚商议调用李中时,李中(却)去世了。明光宗即位时,为李中追加谥号庄介。
8.首联追寻“愁”的踪迹,“愁”常会不请自到,既来了,又往往挥之难去。它总是停留在人们的心头,而眉峰又是人的心灵之窗,心头之愁,每每会显现于眉端。颔联交代“愁”潜入的时机,“愁”颇能欺人,它会待时而动、乘隙而入。诗人认为,“愁”最易潜入的时机有二:一是“门掩落花春去后”,二是“窗含残月酒醒时”。颈联描写“愁”来的情状,恼人的“愁”铺天盖地,又“柔”又“乱”,剪不断,理还乱。尾联慨叹“愁”随处皆在,那些达官贵人在歌台舞榭,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或许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9.颈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愁思弥漫,铺天“如万顷连天草”,盖地“似千寻币地丝”,又“柔”又“乱”,把人团团包裹在其间,将人紧紧捆缚在其中,使人难堪,令人痛苦,形象地刻画出“愁”恼人的特质。
10.(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1.(1)AD(选A项得3分, 选D 项得2分,选E项得1分,选B 、C两项不得分。B.“表现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表明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属无中生有。C.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曾经前后回去过三次”,故此说法错误。E.“表现出店家浓浓的乡愁”,牵强附会。)
(2)①在北大荒过中秋思念北京老家。②40年后对北大荒的回忆。③在美国买月饼品味海外人的乡愁。
(3)要点:①说明了乡愁具有传承性,不会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②突出乡愁升华的一种最高形式——精神还乡。
(4)要点:①因为作者对北大荒那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对赵园所说的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认可,对作者来说,北大荒不仅是荒原,也是乡土。②由赵园所说的乡土“属于回忆”,认识到“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③赞同赵园所说的“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并由此得出“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的结论。
12.(1)CE(选C项得3分, 选E项得2分,选B项得1分,选A、D两项不得分。A.“记述了黄祖洽‘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不恰当,文章只是提到并不能说是记述,“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也不恰当。B.“深入浅出”与原文不符。D.“对所里的研究人员经常传授给他们学习经验”不恰当,“传授学习经验”应是在“求学时期”。)
(2)①交代了核武大家黄祖洽“转身”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原因;②引起下文,记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3)①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意义;②为了培养年轻人,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③反思自己之前的工作,发现自己有所欠缺;④淡泊名利,自己甘愿平凡,将自己的人生梦想浇筑在杏坛之上。(列出三点即可)
(4)①身为教授的黄祖洽,主动要求为大一学生开大课,这课一上就是十多年。②教学生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引用古诗来授课,注重学生的感受。③带研究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鼓励兴趣,培养习惯,身教重于言教。④耄耋之年的黄祖洽依然认为重任在肩,仍旧在给学生授课。⑤名师出高徒,黄祖洽的许多高徒也成了名师。(列出四点即可)
13.A(A.“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这里望文生义。B.“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用在此处符合语境。C.“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此处使用恰当。D.“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符合语境。)
14.C(A.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改为“手机导航地图不但能帮助用户高效快捷出行”。B.语意重复,应去掉“每天”。D.结构混乱,第二个分句偷换主语,应在“分为”前加上“开幕式”。)
15.D(解析:由于横线前面的两句话讲述了“我”上午和下午分别做了什么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其后应紧接⑤句,转到傍晚的时间,紧接着引出人物、事件,①应排在其后,提供一个观察天空的视角,接下来是将“目光”转移到“天空”,⑥紧跟其后,与⑤句相照应。②③④主要描写天空,采用由总体印象到具体感觉描述的写作顺序。)
16.①艺术美的存在 ②文学性强的作品 ③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每句2分)(解析:根据上下句的联系性填写。根据上文“其本质上依然指向艺术审美”,①处应填写 “艺术美的存在”;根据本段话题“捍卫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至关重要”,②处应填写“文学性强的作品”;根据“三者有机和谐地统一”, ③处应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7.示例: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此外是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18.【参考立意】
(1)英雄有爱,大爱无疆。爱心善意,是英雄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中,谢樵遇到需要帮助的老奶奶,积极主动,搀扶着老人挂号、就医;在危险时刻里,谢樵主动请缨,营救群众。
(2)躬行仁义,勇者无惧。轻死以行仁,谓之勇。大地震颤,湖水茫茫,山石滚滚,60位生命危在旦夕,面对灾民求救的哀怜眼光,谢樵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3)青春无愧。“90后”谢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独立、无私、勇敢和坚强的青春形象,用惊天动地的壮举告诉世人:“90后”也是勇于担当的一代,也是无愧青春的一代。
新课标高考第29期B版参考答案
B1版
《例析语言连贯排序题解答技巧(上)》
1.B(该语段的核心话题是“古人写字注重对‘势’的追求”,因此,将②排为首句,接下来,⑤⑥是对“势”的内容的具体解释,且根据“不仅……”“更……”递进关联词,可确定⑤应排在⑥之前。③是对前两句的总结,①④阐述“势”的意义,由“才能……”可确定①应排在④之前,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2.D(该语段的话题是芦苇,主要描述它在不同季节里的生长情况,根据时间标志词“天气乍暖”(春天),“及至盛夏”(夏天),“而到入冬”(冬天),“翌年”(第二年),可以确定正确答案为D。)
3.A(该语段横线处主要谈“羊”,围绕一个“善”字展开,因此首句确认为③,⑤句“善”字打头,紧随其后。由此引出②④与羊相关的汉字,再由“美”字引出对其意义进行分析阐述的⑥①,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该语段话题是“素质教育”,②⑥为第一层,主要谈素质教育的特点;①③④⑤为第二层,主要谈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①③④⑤的排序,根据“虽……”“但……”“相反……”“因为……”等在表意上的作用,可确定其顺序为①④③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模拟专项基础测验》
1.D(该语段话题是“清明溱湖会船”,⑥照应横线前“最大的水上庙会”,应排在首句,⑤③紧承其后,表现庙会的场面之大;①②④写赛船的情景,由于②中的“大船如出水蛟龙,小船似离弦之箭”跟横线后的“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构成排比句式,可确定其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C(该语段中讲到“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而繁盛起来的原因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根据这个时间线索,可将这六句话先作个分类:②④应该是讲乡间的,应放在前面;①③⑤⑥是讲在城市中的状况,应放在后面。然后对两部分再细化排列,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B2版
《例析语言连贯排序题解答技巧(下)》
1.D(根据“正好下了一场小雨”的内容,可以确认④为首句。下来可以把所给语句分为两组:①②⑤和③⑥,按照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先是②描写瘦西湖的垂柳,然后是⑤描写亭台楼阁,最后①写树梢间起落的鸽群。根据③“而……”可判断⑥应排在③前,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B(解答该题时需注意词语的对应关系,前面讲“可以采取‘堵’,也可以采取‘疏’”,决定着该段行文的思路,先写“堵”,再写“疏”,⑥为首句,⑤为结句,由此排除A、C两项。再根据“无非是……”“这虽然……”“但……”,确定④②③①的顺序,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3.A(这是一个以视点变化兼时间推移为序的描写语段,据此可确认首句为②,接下来以“抬眼望去”“把眼光收回来”展开对天空、大地的描写,分别引出③⑥和⑤。也可以从空间安排的角度思考,即由上到下,先“天空”,后“大地”,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先说“表现”原理的发现,即③①,再说“表现”原理激发出来的结果——正能量,即④,最后说“正能量”的意义,即⑥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模拟专项基础测验》
1.C(这段话主要谈我国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的现象,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谈原材料和装备类产品,引出③⑤。其次谈消费类产品,①总领第二层,引出④⑥。最后谈高新技术产品,②阐释说明具体体现,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2.D(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②的“唐代”、①的“清代”属于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排序,②应排在首句,⑤⑥④③介绍清代川剧的特色,⑤⑥是唱腔的特色,其中①的“吸收融汇各地声腔”与⑤的“五种声腔”和⑥的“高腔”相呼应,构成总分关系,④是川剧语言特色,③是动作特色,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3.A(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前后词语的照应,③中“黄昏”照应了⑤的“不用掌灯”,并且呼应了②中“此时”,④中的“却”暗示了应该在①的后面,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B3版
《语言连贯排序综合训练》
第一组
1.D(这段文字主要谈网络文学的现状,③④承前谈论原因,根据③中的“但是……”可确定④应排在③之前,①⑤谈论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和印象,①引出话题,故应排在⑤之前,②⑥是对①⑤说法的评价,并且与结尾句联系紧密,故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B(这段文字主要谈中国画,③承前谈中国画的优点,应排在首句。②⑥从反面谈论中国画的不足,根据②中的“譬如”可确定⑥应排在②之前,④揭示不足的原因,①⑤指出解决不足的办法,⑤中的“横向比较”跟后面的“纵向比较”相照应,故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3.C(这段文字主要描述公路两旁的柳树,⑤承接开头,介绍公路两边的情况,引出柳树,②④具体介绍旱柳,①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柳树的状态,根据⑥中的“然后”可确定①应排在⑥之前,③用“又像”承接①⑥,将柳树比喻成“堤坝”,与结尾句相呼应,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4.B(解答此题,可以抓住关联词语或者有提示性的关键词语,由③中的“然而”可确定③应排在首位,①⑥具体来谈新干大墓反映的文化特色,由⑥中的“不能简单地看作是”、①中的“而是”可确定⑥应排在①之前,②④⑤举例说明,由④中的“同时也”、②中的“确曾有”、⑤中的“也就是说”可确定其顺序为④②⑤,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第二组
1.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⑤承前指出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应排在首位,①②承接⑤分别从反面谈论“审美和人文”的作用,根据⑤中“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可知其顺序为①②,③④⑥说改进美育教学的意义,根据③中的“是……”、④中的“这也是……”可知其顺序为⑥③④,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2.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⑥承前说“掉书袋”的出处,③是针对⑥得出的结论,②④⑤从另外的角度谈“掉书袋”的必然性,由⑤中的“但事实是……”可确定其应紧跟③之后,由④中的“更何况……”可确定④应排在②之后,①与结尾句子衔接紧密,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3.A(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头一句总说“文章书籍的传播”方式,然后①③④⑤⑥具体阐明“口诵”的好处,按照不同形式的文章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确定①应排在④之前,由⑤中的“即使”、⑥中的“否则”可确定其整体顺序为①④⑤③⑥,②转而谈论“抄写”的作用,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A。)
4.B(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③承开头,具体阐释“错觉”的内容,⑤④正面肯定精英的作用,⑥是转折过渡,①②与结尾句都谈论民众的作用,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第三组
1.D(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⑥中的“原因在于”与开头“之所以”联系紧密,②用“他们”与⑥衔接,②③用“不是”“而是”来连接,⑤中的“这样的文学”是指③中的内容,④承接⑤谈“这样的文学”,①中“止于”与结尾句“止于”衔接,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D。)
2.C(综观所给语句,可知④中“但目前为止”与开头“虽然”相呼应,⑤②进一步谈新媒体存在的问题,①是对④⑤②的总结,⑥③进一步提出警示,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C。)
3.B(该语段的表述对象是《三国演义》,语段的逻辑顺序是先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后引用鲁迅的话来解释三国题材的作品最受欢迎的原因,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
4.C(第一空应抓住“为其提供支撑”中“其”的指代义;第二空“被覆盖的材料”必然是除了“石墨烯”之外的“物质”,故只能选①;第三、四空,注意转折连词“但”便可作出选择。)
B4版
《基础知识综合训练》
第一组
1.A(A.“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使用恰当。B.“粉墨登场”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此处感情色彩不对。C.“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后面不能带宾语。D.“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奇特的话,使人听了震惊。强调主观目的。此处应该用“骇人听闻”。“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害怕,强调客观效果,比较符合该语境。)
2.B(A.成分残缺,应在“保护示范”之后加“工作”;C.搭配不当,可把“踏遍”改为“遍及”;D.语序不当,可把“传统电视剧”移到“一方面”之前。)
3.B(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第⑥句中的“也……”可以判断其不能放在首句,故可排除A、C两项;通读所给语句可知,②跟前面的内容衔接紧密,应排在首位。①③④⑥是具体表现,其中③⑥句式一致,根据⑥中的“也……”可确定③应排在⑥之前,①④衔接紧密,且①为介宾结构的短语,其后不能用句号,所以①应排在④之前,⑤总结前面的内容,应排在最后,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第二组
1.B(“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毋庸赘述”指用不着多说。“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第①句中根据后面的“默契”可知,应该选用“心照不宣”,故可排除C、D两项。第③句横线后有“说太多也没有用”可知,该句应选用“毋庸赘述”,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2.B(A.成分残缺,可在“团队”后加“的心血”;C.句式杂糅,可把句末的“很方便”删掉;D.语序不当,应该把“天然气价格”与“即使”调换顺序。)
3.C(从整段文字来看,该语段主要讲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及电子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开头句“或许有人觉得……”、①中的“殊不知”可判断,①应排在首位,故可排除A、B两项。接下来②⑥总的来谈电子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第②句中的“就是”来看,应是对前面“直接后果”的解释,所以应排序为⑥②,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第三组
1.A(A.“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此处使用正确。B.“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从语境来看,旅客并不满意,所以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用法不当。D.“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望文生义。)
2.C(A.表意不明,“有人认为应该这样做”中的“这样”指代不明;B.成分残缺,可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前面加“他的作品”;D.句式杂糅,可把“邀约的嘉宾有”删掉。)
3.D(本段文字主要讲东西方文化礼与法的关系,根据前面“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后面承接④最合适,接下来⑤是对前面梁启超所说的话的总结,所以后面应承接⑤;因为②中的“此语”指代的是梁启超所说的话,所以应排在⑤之后。再根据①中的“钱穆又说”,可知①②衔接紧密,并且②应排在①之前,最后⑥③是对前面的总结,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第四组
1.B(“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含褒义。“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第①句中谈到麦当劳在为自己开脱,应选用“振振有词”比较符合该句语境。第②句中杨学峰对自己有信心,“侃侃而谈”含褒义色彩,比较符合该句的语境。根据第③句中“而不是在舆论场上”这一句推知,这是作者否定的,所以应该选用“夸夸其谈”。)
2.D(A.否定失当,应把“不再”改成“的”;B.主客颠倒,“对中国读者褒贬不一”应改为“中国读者对该作品褒贬不一”;C.不合逻辑,应把“也将为普通人了解人体构造提供了方便”中的“将”删掉。)
3.C(根据“小麦起源于西亚”,可知⑥中的“当地”指的就是西亚,故⑥应排在首位,按照⑥中“当地的地中海气候与中国的东亚季风气候”可确定,下来应先介绍地中海气候,再介绍东亚季风气候,所以②应排在⑥之后,⑤应排在②之后,④句中的“因此”是对前面的总结,③①举例分析,并且与后面“因此,人工灌溉就成为能否在中国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小麦的关键”衔接紧密,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 --EndFragment-->
< --EndFragment-->
窦桂梅的"三个回归"教育思想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个回归”:要让语文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最早是《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就是她那个样子。
□优雅的气质、极具感染力的表达、恰当的体态语言……她让人体验到母语的内在之美,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魅力,也让自己成为讲台上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
□一个从山村长大的孩子,一支绽放在小学语文界的“玫瑰”,阅读,将两者神奇地合而为一。
■本报记者 张贵勇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了一大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生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阴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对话名师
唯有读书,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读书 最需要的是行动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记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教师的阅读层次。你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窦桂梅:小学教师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现在很多老师的心不够柔软。我们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部分教师毫无人情与底线的行为,这反映的首先是这些教师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正义、平等、博爱等最基本的素养是缺失的。当然,这背后有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负担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没有片刻的喘息,这是不从事教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于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看新闻、不读报纸,更不读书。对于这样的教师,只要能捧起书本,哪怕读读文摘小品、掌故趣闻,也算是修身养性了,总好过逛街、打牌。而对于在教师队伍中的“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我想不用我的推荐,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地丰实自己的思想。
关于学科专业素养方面的阅读,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教师应当读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读物,特别是当一个成熟教师到达高原期的时候,回头来看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也许就会有许多新的领悟,觉得“诚哉,斯言”。另一种就是教师应当读的所教学科的相关读物。以语文教师为例,起码得系统读过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现代汉语,以及相当数量的作品文选。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记者: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学、历史、心理等学科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建议?
窦桂梅:其实不单是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循序渐进,量入为出。我们知道,引导学生阅读时,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其实教师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如果觉得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无趣,不妨先从孙绍振、王先霈的文本细读指导丛书读起。觉得《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明朝那些事儿》足够通俗易懂。《存在与时间》太有挑战性,《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错的速成替代品。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第二,逼着自己养成读书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逼着自己每天抢一点、占一点、挤一点时间,就像薛瑞平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逐渐形成习惯后,手边没书的日子,反而觉得分外空寂。
第三,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盅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会为你增光添彩。
但是,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唯此,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什么公开课、评优课统统纳入你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文武昆乱不挡,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校长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你的阅读内容和方法想必发生了改变。你认为,作为校长的阅读与作为教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作为校长的阅读,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窦桂梅:担任校长之后,角色转变了,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去面对。所以,此时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而是带有责任、有所担当的阅读。因为,你也许会因为阅读而改变学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决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放弃了一些曾经吸引我的愉悦,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未曾开启的窗。
名师书摘
写作中沉淀生命
■窦桂梅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以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的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宇,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的、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还出版了其他几本专著。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其他教师一起写。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轻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投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我们的语言是否因为更加中肯,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变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名师荐书
《思想的盛宴》,[英]约翰·亚历山大·汉默顿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我们常说“教师应当是给学生开书单的人”,但谁又应当是为教师开书单的那个人?这本书就像一本经典名著的目录,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阅读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盛宴。
《道尔顿教育计划》,[美]海伦·帕克赫斯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推荐理由:尽管读过很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但是《道尔顿教育计划》所带来的颠覆性意义是最令人震撼的。书中展现的教育世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改良层面的对教法、学法的探讨。完全依凭孩子天性设置的教育方案,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叫作受教育者的天堂。
《先知·沙与沫》,[黎]卡里·纪伯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推荐理由: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全书以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又句句箴言。爱与美是全部的主题,除非亲自阅读,否则那种对于心灵的慰籍无法转述。特别是对照之前读过的冰心的译本,钱满素的译文流畅上口,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诗意。
2023教育叙事文章精选范文【5篇】
2023教育叙事文章精选范文【5篇】
老师的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或开心,或难过,或生气,或惊喜的事,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育叙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育叙事1
时光飞逝,转眼间踏上工作岗位已有一段日子了。在这几个月中我收获了很多。
当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自以为小学数学教学很简单,只是经验不足而已,其实不然。在深入教学实际中,才发现有些知识点自己懂但要使全体学生懂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作为并非小教专业毕业的小学新教师,与小学生未有过深入接触,因此直觉上把小学生的能力思维放大了,以为他们什么都会,自己感觉十分简单的题目就觉得学生一定都会,不应该错。而事实往往相反,这点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多外来人口,
- 上一篇:书中语句(书中的经典语录大全集)
- 下一篇:人生语句解读(人生感悟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