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话的语句(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
古代人说话的语句(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
文本目录
古代人说话的经典语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8、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梁启超
9、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13、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1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9、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说话的文言文
1. 找古文 一个对话的古文 (短些)
1.两小儿辩日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同“智”)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第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瞳子何必在大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②,恨量小狭③。” 赵云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④,寸管能测往复之气⑤。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⑥。”
①稽中散:嵇康,嵇康曾任中散大夫。赵景真:赵至,字景真,曾随嵇康学习,
有才气。
②白起:战国时秦大将。
③恨:遗憾。小:稍微。
④表:古代测量太阳影子来计算时间的标竿。玑衡: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
⑤管:古代校正乐律的工具。
⑥识:才智。
译文:稽中散(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大将白起的风采,遗憾的是器量狭窄啊。”“赵景真说:“尺长的标杆可以测定太阳运行的精确度,寸长的竹管可以测定音乐的高低。何必要大呢,只看才智如何就可以了。”
2. 有对话的文言文古诗新安吏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3.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 4. 古代人说话真的用文言文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形容说话的文言文
1. 形容说话不顾忌他人感受的文言文
子曰:己所不欲无施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 形容说话遮遮掩掩的文言文闪烁其辞
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稍微露出一点意思,又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
出处
吕留良(明末清初)《与吴玉章第一书》:“言词闪烁,不可谓信。”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① 清·吴趼人《痛史》第25回:“何况这等事本来是缜密的,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③茅盾《幻灭·五》:“他已经断定,大概李克是实在不知道慧的身世,却故意含糊闪烁其词作弄人的。”
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皓:)是谁?(愫芳:)(闪烁其词)没有谁。”
⑤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安天宝闪烁其词,匆匆进门去。”
近义词
含糊其辞、隐约其辞、语焉不详
反义词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
3. 要关于口才的古文《史记》的《楚世家》有一篇:“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
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
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
“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
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篃,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
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还有《滑稽列传》描写了淳于髡、优孟等人的精彩演讲,《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都有许多关于演讲的文章。
如:“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其实如果要看有关口才的专著,我建议你最好是看《战国策》。
4. 关于语言的文言文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编辑本段]香港和澳门地区对文言文的定义 香港、澳门,一般的报章和杂志都是用粤语书写的,他们会把用普通话书写的中国 *** 书面语(台湾地区称为国语)称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话教育,由于香港学生习惯了用粤语书写的课本,学生们都向老师反映这些文言文很难学,其实他们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或台湾地区的国语。 详见,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2008年10月7日6点半新闻报道。
语常会今个学年开始,分四年资助一百六十间中小学,转用普通话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间中学申请,有中学表示,宁愿自费推行,也不申请。 [编辑本段]文言文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
古代形容口才的诗句
1. 关于口才诗句
2. 关于口才的的诗句
关于口才诗句 1.关于口才的诗词
1.床前明月光 李 白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3.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4.锦瑟 李商隐
5.黄鹤楼 崔 颢
6.饮酒 陶渊明
7.月下独酌 李 白
8.出塞 王昌龄
9.登鹳雀楼 王之涣
10.凉州词 王之涣
11.行路难 李 白
12.登高 杜 甫
13.诗经·关雎
14.诗经·蒹葭
15.短歌行 曹 操
16.龟虽寿 曹 操
17.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8.将进酒 李 白
关于口才的古诗:词曲30首朗诵
1.一剪梅 李清照
2.声声慢 李清照
3.钗头凤 陆 游
4.钗头凤 唐 婉
5.江城子 苏 轼
6.雨霖铃 柳 永
7.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8.如梦令 李清照
9.水调歌头 苏 轼
10.虞美人 李 煜
11.鹊桥仙 秦 观
1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3.木兰辞 纳兰容若
14.长相思 纳兰容若
15.蝶恋花 欧阳修
16.蝶恋花 柳 永
17.浣溪沙 晏 殊
18.踏莎行 欧阳修
19.唐多令 吴文英
20.卜算子 李之仪
21.千秋岁 张 先
2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23.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2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25.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26.兰陵王 周邦彦
27.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2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9.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30.天净沙 马致远
2.形容口才的诗句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3.描写“口才”古诗词有哪些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饮中八仙歌》
1、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2、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4.关于口才的诗句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5.要关于口才的古文
《史记》的《楚世家》有一篇:“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
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
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
“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
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篃,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
'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还有《滑稽列传》描写了淳于髡、优孟等人的精彩演讲,《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都有许多关于演讲的文章。
如:“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其实如果要看有关口才的专著,我建议你最好是看《战国策》。
6.“口才好”的诗句有哪些
1.《走笔送僧义冲》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一气行太虚,流形纷不齐。
要之本无物,洞然无足疑。
梵志有至言,还我未生时。
烧了似不曾,亦有毛僧词。
冲师名家子,少年习裘箕。
谈吐霏木屑,落笔皆珠玑。
自称十年来,不复念作诗。
空门坐枯禅,绮语知昨非。
闻之意已消,谈笑到日西。
习气终未尽,旧编还自携。
秀句堪供佛,古作力可追。
爱玩不去手,未免成一痴。
又欲上西湖,驻锡来语离。
我生堕宿业,笔砚置藩篱。
拔擢困胃肾,未老神已疲。
几欲焚故藁,要使心清夷。
君诗既不作,何不等弃之。
万事都放下,一意探玄机。
语罢复自笑,无使高人知。
作诗固无用,参禅亦胡为。
劝人反自蹈,此纸何必挥。
不如两俱忘,他时赤体归。
2.《送李道士》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先生若孤云,两在隆山见。
清标瘦弥耸,秀骨老愈健。
高谈吐深诣,大句写精链。
忽起忆鹅池,肏飞石泉溅。
3.《赠曾五行》
年代: 宋 作者: 张明中
洪水滔天泛滥秋,鲧汩五行贻帝忧。
禹膺天锡箕释囚,洪范五行著九畴。
尔后星家几者流,车载斗量二百州。
是中谈吐俱悠悠,曾君独可古人俦。
逢人何许便相投,祸福累累龟告犹。
许我诗书晚到头,盐车宁久伏骅骝。
异时果若斯言酬,看君羲和职里独。
4.《夏日吟》
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
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
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
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
又不见五陵富豪儿,炎天多快意。
雪谷曳轻明,珍槃嚼甘脆。
蛾眉皓齿发清歌,洒酒筠枝集蝇蚋。
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
流金铄石未为苦,势利如火焚中肠。
5.《雪中呈范景仁侍郎》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羁游亦何乐,幸此贤主人。
东斋暖且深,高眠不知晨。
开门惊照曜,舞雪方缤纷。
繁云覆庭庑,落势一何匀。
霏霺本无着,积叠巧相因。
万类忽同色,九衢净无尘。
园林开组练,观阙堆琼珉。
虫书散鸟足,缟带翻车轮。
远游浩千里,欲出迷四邻。
谁言助春农,亦善欺客贫。
赖我古君子,高谈吐阳春。
方当庇华屋,岂忧无束薪。
7.关于口才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
2. 口中从来不说恶语,眼中从来不现怒火的人,就是幸福的;
3. 辩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
4.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5.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6. 交朋友的目的是要增加见闻,而不是吹嘘自己。所以要少说多听,人际关系才会好;
7.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
8. 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显然十分重要;
9. 说话前要想想,是否有不妥之处,或有更好的说法;
10. 喋喋不休的人,就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想赶快逃离它;
11.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12. 一个人怎么说话,说什么话,毫无例外地显示着他的品味;
13. 读完书后,要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14. 与人交谈,即便听不懂,但从对方讲话的表情中,也能琢磨一二,这才是对对方的尊重;
15. 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口才的重要性
1. 良好的口才是最好的与人沟通的工具
2. 良好的口才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3. 良好的口才是工作的敲门砖;
4. 良好的口才可以使一个人走向成功;
5. 好口才是一个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能让你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拔得头筹。
8.形容口才古诗词
1、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2、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关于口才的的诗句 1.形容口才古诗词
1、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2、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关于口才的诗句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3.形容口才的诗句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4.关于口才的诗词
1.床前明月光 李 白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3.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4.锦瑟 李商隐 5.黄鹤楼 崔 颢 6.饮酒 陶渊明 7.月下独酌 李 白8.出塞 王昌龄 9.登鹳雀楼 王之涣 10.凉州词 王之涣 11.行路难 李 白 12.登高 杜 甫 13.诗经·关雎 14.诗经·蒹葭 15.短歌行 曹 操 16.龟虽寿 曹 操 17.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8.将进酒 李 白 关于口才的古诗:词曲30首朗诵 1.一剪梅 李清照 2.声声慢 李清照 3.钗头凤 陆 游 4.钗头凤 唐 婉 5.江城子 苏 轼 6.雨霖铃 柳 永 7.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8.如梦令 李清照 9.水调歌头 苏 轼 10.虞美人 李 煜 11.鹊桥仙 秦 观 1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3.木兰辞 纳兰容若 14.长相思 纳兰容若 15.蝶恋花 欧阳修 16.蝶恋花 柳 永 17.浣溪沙 晏 殊 18.踏莎行 欧阳修 19.唐多令 吴文英 20.卜算子 李之仪 21.千秋岁 张 先 2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23.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2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25.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26.兰陵王 周邦彦 27.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2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9.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30.天净沙 马致远。
5.关于口才的诗词
1.床前明月光 李 白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3.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4.锦瑟 李商隐
5.黄鹤楼 崔 颢
6.饮酒 陶渊明
7.月下独酌 李 白
8.出塞 王昌龄
9.登鹳雀楼 王之涣
10.凉州词 王之涣
11.行路难 李 白
12.登高 杜 甫
13.诗经·关雎
14.诗经·蒹葭
15.短歌行 曹 操
16.龟虽寿 曹 操
17.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8.将进酒 李 白
关于口才的古诗:词曲30首朗诵
1.一剪梅 李清照
2.声声慢 李清照
3.钗头凤 陆 游
4.钗头凤 唐 婉
5.江城子 苏 轼
6.雨霖铃 柳 永
7.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8.如梦令 李清照
9.水调歌头 苏 轼
10.虞美人 李 煜
11.鹊桥仙 秦 观
12.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13.木兰辞 纳兰容若
14.长相思 纳兰容若
15.蝶恋花 欧阳修
16.蝶恋花 柳 永
17.浣溪沙 晏 殊
18.踏莎行 欧阳修
19.唐多令 吴文英
20.卜算子 李之仪
21.千秋岁 张 先
22.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23.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2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25.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26.兰陵王 周邦彦
27.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2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29.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30.天净沙 马致远
6.“口才好”的诗句有哪些
1.《走笔送僧义冲》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一气行太虚,流形纷不齐。
要之本无物,洞然无足疑。
梵志有至言,还我未生时。
烧了似不曾,亦有毛僧词。
冲师名家子,少年习裘箕。
谈吐霏木屑,落笔皆珠玑。
自称十年来,不复念作诗。
空门坐枯禅,绮语知昨非。
闻之意已消,谈笑到日西。
习气终未尽,旧编还自携。
秀句堪供佛,古作力可追。
爱玩不去手,未免成一痴。
又欲上西湖,驻锡来语离。
我生堕宿业,笔砚置藩篱。
拔擢困胃肾,未老神已疲。
几欲焚故藁,要使心清夷。
君诗既不作,何不等弃之。
万事都放下,一意探玄机。
语罢复自笑,无使高人知。
作诗固无用,参禅亦胡为。
劝人反自蹈,此纸何必挥。
不如两俱忘,他时赤体归。
2.《送李道士》
年代: 宋 作者: 文同
先生若孤云,两在隆山见。
清标瘦弥耸,秀骨老愈健。
高谈吐深诣,大句写精链。
忽起忆鹅池,肏飞石泉溅。
3.《赠曾五行》
年代: 宋 作者: 张明中
洪水滔天泛滥秋,鲧汩五行贻帝忧。
禹膺天锡箕释囚,洪范五行著九畴。
尔后星家几者流,车载斗量二百州。
是中谈吐俱悠悠,曾君独可古人俦。
逢人何许便相投,祸福累累龟告犹。
许我诗书晚到头,盐车宁久伏骅骝。
异时果若斯言酬,看君羲和职里独。
4.《夏日吟》
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
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
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
重櫩邃屋昼生阴,反易天时在谈吐。
又不见五陵富豪儿,炎天多快意。
雪谷曳轻明,珍槃嚼甘脆。
蛾眉皓齿发清歌,洒酒筠枝集蝇蚋。
何如野客歌沧浪,万事不理心清凉。
流金铄石未为苦,势利如火焚中肠。
5.《雪中呈范景仁侍郎》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羁游亦何乐,幸此贤主人。
东斋暖且深,高眠不知晨。
开门惊照曜,舞雪方缤纷。
繁云覆庭庑,落势一何匀。
霏霺本无着,积叠巧相因。
万类忽同色,九衢净无尘。
园林开组练,观阙堆琼珉。
虫书散鸟足,缟带翻车轮。
远游浩千里,欲出迷四邻。
谁言助春农,亦善欺客贫。
赖我古君子,高谈吐阳春。
方当庇华屋,岂忧无束薪。
7.描写“口才”古诗词有哪些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饮中八仙歌》
1、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2、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8.要关于口才的古文
《史记》的《楚世家》有一篇:“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
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
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
“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
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篃,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
'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还有《滑稽列传》描写了淳于髡、优孟等人的精彩演讲,《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等都有许多关于演讲的文章。
如:“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其实如果要看有关口才的专著,我建议你最好是看《战国策》。
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
1. 古代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
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
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
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2. 古代人说话都用文言文吗
这个问题在网上也不好找.
我觉得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只不过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看西汉的史记.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资治通鉴,还能看懂点
文字是随着年代在变动的,我想清朝和民国时期语言方面应该可以互通的
在举个例子.前面说的是史书.史书都比较严谨.小说就不同,小说取材自民间,更能反映当时的民风
就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来看,宋元时期的对话我们还是能听懂得.而一些文人墨客写文章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和简洁语句来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们读来,特别饶口
3.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 4. 古代人说话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古代人日常说话一般是白话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5.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
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种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此则称为“古白话”,比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
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1.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写史不是民间采集,只是从古籍中选材料,你说的从事民间语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诗官,就是统治者派往民间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诗经》就是靠这些诗官做成的,他们写下的基本还是民间的本色语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学加工的可能。
总之,简单的说,官话写下来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话写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传》是用吴语写成。
2. 古代人说话都用文言文吗这个问题在网上也不好找.
我觉得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只不过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看西汉的史记.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资治通鉴,还能看懂点
文字是随着年代在变动的,我想清朝和民国时期语言方面应该可以互通的
在举个例子.前面说的是史书.史书都比较严谨.小说就不同,小说取材自民间,更能反映当时的民风
就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来看,宋元时期的对话我们还是能听懂得.而一些文人墨客写文章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和简洁语句来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们读来,特别饶口
3. 古代人说话聊天都是说文言文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4.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
《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3]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
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
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
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
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你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
(应为开封地区方言,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 大琮迟疑不能下笔。
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4]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5]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6]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其实“么”这个现当代汉语常用的语气词,早在唐就出现了,来源是“无”。敦煌写本中写作与“无”语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后写作“麽”“末”,慢慢地演化成“么”。
至于“么”变成现代更常用的“吗”,那是清代的事情了。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
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这里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
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
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二、对古人的误解源于重文言、轻白话 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话文出现时间晚,且被传统社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使用先秦口语的“十三经”到了后世已经成了难懂的文言,连汉人的批注对唐宋人来说也很古奥。
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
语录体的《朱子语类》里,朱。
5. 古代人平时说话都是文言文吗首先我要纠正下大家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代人都在说文言文这一个误区,因为这个东西是很多人都理解成这个样子的。
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并不是都在说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和表达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一样。我们现在写作文用的语气跟我们说话时候用的语气并不是很像。
所以说同样我们也可以充分的意识到古代人的文言文仅仅是一种书面语言,古代人说话还是相当正常。
因为中国古代文言文通常是在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书生之间传递的,大部分的平民是没有文化的。大部分的平民连大字都不识,怎么可能说出来特别寓意的文字呢。
中国古代将读书人奉为圣贤之人。所以说中国古代人还是比较推崇文化人,这一说的。而且有些阶级在中国古代是非常低下的。
在官僚主义社会中。指有关这一类的人能够接触到或者是写一些深刻的东西,一般的平民,我们将它称之为白丁。他们一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即使接触到了也看不懂。
而且古代的封建机制的等级制度非常的严重。参加科考的学生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捕快这一阶级的子女不能参加高考,因为捕快在封建机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叛国之罪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还有商人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
所以说在官僚机制的封建体制中呢,只有一些读书人和官员才能够接触到一些写的文字类的东西,而平民那是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的。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种东西都接触不到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让文言文的方式说话?而且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仅仅只有在官僚之中才能,听得懂。
我觉得文言文就是用来区别读书人官僚和平民之间的区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误区,觉得古代人都是像文言文里说的那样说话的,我觉得那样说是不正确的。
6.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 7. 古代人说话真的用文言文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古代人说话都是文言文
1.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
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种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此则称为“古白话”,比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
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2.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3.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4. 古代人平时说话都是文言文吗
首先我要纠正下大家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代人都在说文言文这一个误区,因为这个东西是很多人都理解成这个样子的。
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并不是都在说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和表达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一样。我们现在写作文用的语气跟我们说话时候用的语气并不是很像。
所以说同样我们也可以充分的意识到古代人的文言文仅仅是一种书面语言,古代人说话还是相当正常。
因为中国古代文言文通常是在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书生之间传递的,大部分的平民是没有文化的。大部分的平民连大字都不识,怎么可能说出来特别寓意的文字呢。
中国古代将读书人奉为圣贤之人。所以说中国古代人还是比较推崇文化人,这一说的。而且有些阶级在中国古代是非常低下的。
在官僚主义社会中。指有关这一类的人能够接触到或者是写一些深刻的东西,一般的平民,我们将它称之为白丁。他们一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即使接触到了也看不懂。
而且古代的封建机制的等级制度非常的严重。参加科考的学生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捕快这一阶级的子女不能参加高考,因为捕快在封建机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叛国之罪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还有商人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
所以说在官僚机制的封建体制中呢,只有一些读书人和官员才能够接触到一些写的文字类的东西,而平民那是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的。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种东西都接触不到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让文言文的方式说话?而且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仅仅只有在官僚之中才能,听得懂。
我觉得文言文就是用来区别读书人官僚和平民之间的区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误区,觉得古代人都是像文言文里说的那样说话的,我觉得那样说是不正确的。
5. 古代人讲话都是文言文吗是当然不是,文人之间会存在用文言交流的现象,但日常生活还是用白话口语的。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6. 我问一些中国古代人说话都是说文言文吗不是的。在古人的生活中,阅读,是文言文,说话,还是口语与方言。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